2020-08-18 11:38
来源: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
各位捐助人、梦创客志愿者:
你们好!感恩你们的信任和支持,一校一梦想才能一步步走到今天。
200套桌椅是如何撬动了一个村落的力量?
这不是一份普通的捐赠人报告,这是来自相府营小学的一段温暖的故事。
时代背景下的相府营小学其实也只是20多万农村小学的一个缩影,它既真实地反映了目前村小面临的生存危机,也体现出村落社区友好互助的乡土情怀。
相府营小学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北关镇相府营村,学校现有 6个教学班,在校生197人,专任教师12人。村小距离县城约有30公里,辖7个自然村,总服务人口5000多人。
关于它的故事,还要从那些摇晃的桌椅说起......
这些桌椅是二十几年前上级教育部门所配的。二十多年里,这些桌椅见证了一批批孩子的成长。
很多课桌椅早已残破不堪,两年前陈校长刚来相府营小学,便想着要为孩子们更换新的课桌椅。县教育局帮助学校新建了校门、综合楼和餐厅等多项硬件设施,学校又自筹资金修建了下水道解决了的用水问题。本就紧张的经费又用在了对学校的老旧线路,泥泞路面的修缮上,实在没有额外的经费为孩子们及时更换课桌椅。
但就在去年,接连有同学因为桌椅而受伤,校长逐渐意识到,课桌椅的问题已经不能再拖了!
从去年9月起,校长便向中心校反映课桌椅的破损情况,希望为孩子们更换新的课桌椅,但一直未能得到支持。
相府营村的问题并不特殊,经费短缺是几乎所有村小面临的难题。尽管2001 年,在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后,中央政府分担了地方很大一部分的教育支出,但是,在偏远地区,对乡村教育的支持仍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学校已经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改善了多项软硬件设施,学生课桌椅的问题尚未解决,校长完全能够理解中心校和上级部门的难处,但是他觉得“不能再看着孩子们受伤了”。
学校急需更换一批新桌椅,
让孩子们免于不必要的安全隐患。子们实现更换新桌椅的梦想。
于是,相府营小学向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提交了申请,希望借助一校一梦想这一平台,通过双方合作为孩子们实现更换新桌椅的梦想。
发起申请
200套课桌椅,是相府营孩子们的梦想
为了解决学校的课桌凳问题,让孩子们都用上安全稳固的新桌椅,学校制定了详细的比价单。在与项目组反复沟通确认后,学校给出了详细的改造方案,并且联系了商家给出了详细的报价,学校依据计划制定了详细的预算。
一校一梦想的所有善款均由项目组专门配捐,和学校在线筹款两部分组成,旨在通过让学校参与线上筹款,培养其自行调动社区资源的能力与自信。
4天的奇迹源于良好的家校关系
2020年7月7日,相府营小学的项目上线腾讯公益一起捐平台,开始向全社会募集善款。
2天时间,学校就已经筹到3000多元。短短4天,便发动了229人次共筹集了善款7250.14元。
截至2020年07月31日,一校一梦想已经上线1878天,已经帮助实现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31个校园梦想,但其实不是所有的学校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筹款目标。
更难以置信的是,四天内完成筹款动员的陈校长才来到相府营村工作了两年。
“2018年的时候,我当时还在中心校工作,接到调任安排后隔天下午就到学校报到了。”陈校长回忆道,“在五六年前,学校还有400多人,近几年由于多种原因,就只剩下197名学生了。”
陈校长不是当地人,刚来到学校时,学校不仅面临着生源下降、教师稀缺的问题,而且家校之间的关系也颇为紧张。小学阶段的孩子天性活泼爱闹,孩子们之间的打闹在所难免。但是孩子们之间的小打小闹处理不好便会引发家长之间的纠纷,甚至引发家校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初到学校的陈校长非常想搞好家校之间的关系。
陈校长把目光转向了村委会,对于陈校长来说,村委是他能够在短时间内撬动家校关系的有效媒介。在处理家校矛盾时,通过引入具有权威性和中立性质的村委干部,能够有效搭建家校之间的沟通桥梁。
校长开始经常召开家长会,并邀请村里的领导班子参加。村委的加入一方面能够监督学校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能加强家长对孩子教育问题的重视。这次申报一校一梦想项目,校长也及时联络了村支书,一起召开了家长会。
“建立家校之间的信任是第一步”
家长会上,陈校长耐心地向家长们介绍一校一梦想项目的具体流程,积极呼吁所有的家长、老师都来为孩子们出一分力。
“一开始我就预想过,一定会有村民和老师愿意提供帮助的。”
村小作为村落的文化标志,是村落的文化堡垒,承载了整个村落的期望、代表着村落的未来。如果家门口有优质的学校,哪怕规模再小,村民也会把孩子放心地交给村小。
这一点,陈校长知道,村民们知道,所有从相府营小学走出来的孩子们都知道。
建校较早的相府营小学,几十年里培养了无数的孩子。这些孩子有的留在了农村,有的作为村落的骨干力量建设村落,有些孩子走出了村落在城市谋得一隅……
散落在各地的“村民们”都因为这两百套桌椅重新聚在了一起。
村民陈钦锤正是从相府营小学走出的孩子。在仔细了解了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一校一梦想项目的具体流程后,他积极响应陈校长发起的筹款,并在微信群发出这份《致村支书的一份信》,号召村支书带领村民共同关心学校教育:
“几万块钱我一个人奉献也是区区小事,但是,一个人捐款与大伙捐的意义不同,有的时候不是谁去赞助这个钱,而是需要你去怎么引导全村村民去献爱心,发扬大无畏的奉献精神!让每位村民都关心教育!”
“现在通过一校一梦想这次捐款活动平台,让乡亲们知道社会上有很多人关心乡村教育,献身教育的爱心人士,让乡亲们燃起关心教育的热情。”
一起捐的名录里,有很多百元的捐款。陈校长说,这些大多是从村里走出去的年轻孩子们为母校捐赠的,还有相府营小学服务的相府营村和鹿庄村两个村委的领导班子成员,也多是带头二百一百的给学校捐赠。
“相府营村还是个贫困村,留在村里的家庭大多不富裕,但是大家也都6块6块的往外捐。”
“有个校长和村委都不清楚天津建筑公司,组队捐赠了600多元。”陈校长说,“可能是这两个村子里走出去在外地打工的村民。”
“‘一校一梦想’项目使我们仿佛回到了以前小学建校,当时虽然生活艰苦,可积极性很高,大家有钱出钱,没钱出力,各村都建小学,热情很高。”学生家长王化传说道。
就这样,相府营村的所有人都成为了学校梦想的捐助人与见证人。
3天半的时间,圆了学校10多年的梦想
7月21日 搬运、组装新桌椅
7月21日,中午12点多新课桌运到了学校。学校为了加快课桌椅安装进度,请了三个工人负责桌椅的搬运以及组装工作。
下午,三位安装人员便开始安装凳子。工人们刚开始安装,教室里陆陆续续来了不少帮忙的“师傅”。原来是离校近的几位老师和村民听闻桌椅已然到校,特地赶过来帮忙。
7月22日 200个学生凳组装完成
“今天要冲刺安装完所有的凳子!”
屋外大雨下个不停,李海霞老师一整个下午都呆在学校协助搬运椅子。
村里的孩子们听说课桌椅到了,兴奋地冒着雨跑到学校,帮助老师和工人一起搬运。
工人们和老师好几个小时,维持着同样的姿势,反复重复着几个动作。屋外大雨滂沱,屋内汗水如柱,一张张崭新的学生凳在他们的手中“诞生”。
终于,在大家的努力下,200个学生凳赶在天黑前安装完成!
7月23日 安装课桌,排放桌椅
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生家长听闻学校的桌椅需要人手安装,都主动赶到学校来帮忙。
大家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安装、有的负责搬运、有的负责摆放,课桌的搬运和组装工作井井有条。
在大家的合作下,短短一天的时间,100张课桌椅组装完成,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教室里。
附近的村民也都拖家带口的赶来“凑个热闹”,见证着一张张课桌的从“无”到有。
7月24日 200张桌椅安装完成
课桌的安装队伍越来越庞大,家长和老师们一起配合。从搬运到组装,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众人拾柴火焰高”,短短一个上午,课桌凳的组装工作就基本完成。
200套桌椅,4天的时间,近20多位的家长、老师、村民参与其中。
从搬运到安装再到每一颗螺丝钉的核查,都凝聚了大家的心意和永续乡村教育的美好愿景。
“家长委员会”的建立
当提到一校一梦想带给学校怎样的变化时,陈校长兴奋的说:通过一校一梦想,我们与村委会协商,让村民们选出德高望重的村民,成立了“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的主要成员有学生家长、村委干部以及退休老教师。一个小小的委员会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悄然拉动了整个村落。
陈校长希望,这个委员会能够真正帮助相府营村搭建起一个有效的互助体系......
这个点子其实并非陈校长灵光乍现,在陈校长还在中心校任教时,一次班主任集训上他看到别的学校成立了类似的小组织,并且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自那以后,筹办家长委员会的想法便埋在了他的心里。
直到遇上相府营小学,遇上一校一梦想这个平台,陈校长大胆实践了这个想法,他说“只要能够帮助到学校,就是好方法,就要学习!”
更让校长感到欣喜的是,项目结束后很多父母和孩子都重新找到他,提出想让孩子回到相府营小学继续读书。
这次项目筹款与实施的巨大成功,无疑让校长信心大增,这也极大地证实与强化了一校一梦想始终提倡建立的社区互助机制。正是共处一校、一村、一社会的人们彼此互助所迸发出的力量,才是梦想实现最坚实的保障。
我们希望这样温情的故事能够被更多人看到,希望中国的村小中会出现更多的“相府营小学”,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到对乡村教育的支持中来。
希望每一位村小的校长、老师都能看到自身的能力,让村小的孩子们得到更好的教育支持,也希望更多的乡村能重拾村落文化,让中国更多的村小能办出自己的特色。
相府营小学只是20多万农村小学的一个缩影,它的身上既真实地反映了目前村小面临的生存危机,也体现出村落社区友好互助的乡土情怀。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指出,2000 年到 2010 年,在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 63 所小学、30 个教学点和3 所初中,也就是说,几乎每一小时就要消失 4 所。而农村小学数量减少的同时,学校规模也在不断萎缩。
在城镇化的浪潮下,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带动农村人口流动,使得农村生源减少。而城镇小学的迅速发展也吸纳了大量乡村优秀老师,动辄四五百人规模的“村小”已是凤毛麟角。
如今,大多数留在乡村的孩子都是隔代抚养,很少的爷爷奶奶对孩子们的教育有概念,村小往往成为了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唯一阵地。
但是农村小规模学校支持来源单一,学校硬件维护资金不足,条件相对较差。目前教育部统一规定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为600元/生/年。尽管不同地区学校公用经费标准略有所浮动,但是这只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包括水电费缴纳、必要物资的采购等,不足以支撑学校的硬件设施维修和改善。另外,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当地也缺乏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供相应支持的能力。
一校一梦想希望通过为乡村小规模小学提供基础性的物质支持,以项目为载体,让校方、老师和学生等共同参与项目的配套筹款、参与学校的更长远规划。项目的自主运营模式能够有效调动校长、老师的能力,在过程中增强所有参与人员的自信心,鼓励他们为村小撬动更多的资源。
通过一定年限的项目运作,一校一梦想希望让受助方学校乃至其所在的村落社区自主运作起来,让他们成为一个借助于孩子的发展而实现学校治理和社区治理的先行者。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 京ICP备13027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