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9 14:44
来源: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
2022年7月28日, 240位乡村教师齐聚线上直播间,一起交流如何创设好的校园文化。大家或许会问,为什么要做校园文化呢?它不单单是为了美,也不只是为了完成一项上级布置的任务。
如果说校园发生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那我们还要思考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的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邀请了来自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木杉小学的徐萍校长和云南省楚雄市分众美丽小学的邱敉佳老师,她们根据自己创设校园文化环境的经验,带来了主题分享,并和其他老师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徐萍校长所在的木杉小学是贵州省大山深处的一所留守学校,在校学生中有半数以上都是留守儿童。因此如何让孩子成为校园的主人翁、在校园中感受到爱,是她在规划校园文化设计和行动方案时主要考虑的目标。她从以下五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徐萍校长认为,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作用下,教育才能很好地发生。家庭和学校之间联系密切了,学生的心理鸿沟就会越来越小。
因此精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家长的力量:能写书法的帮忙写字,会开三轮车的爸爸帮忙托运货物……学生们也会非常自豪,在聊天时会说:“校园里的这些字都是我爸爸写的。”“我爸爸还帮学校耕地呢!”“这些花还是我亲手种的呢!”慢慢地,孩子的校园主人翁意识就培养起来了。
作为偏远地区的乡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捉襟见肘,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来投入文化建设,把学生的力量充分利用起来就能建出不一样的校园文化。
在学校,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校园的美容师。徐校长认为作为老师“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只需无限地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无限的惊喜。”
在她看来,有学生参与的校园作品是温暖有爱的,她越看越欢喜。那些早年采购的冰冷展板,早已被她扔到角落里去了。“有学生的身影”是徐校长认为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需的标准。
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产生的垃圾都充分利用起来,学生剪裁装饰后再种上各种花花草草,在校园中又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孩子们自己动手动脑,不仅拓展了思维,还培养了合作精神。
一所学校是由班级组成的,班级文化就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木杉小学坚持各班自创,各有特色。春雨班、太阳花班……各班的班名、班歌、班训、班旗都包含着每一位师生的创意和心血。
学校没有专业的美术老师,就利用互联网课程学绘画,收集孩子们的画贴在教室墙壁上、挂在走廊里,校园又多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从校园的花池到围墙都可以精心布置,以书的名字命名花池,种上各个季节的花草,引导学生了解花语。爬山虎、荷花,学校里的花草选择与课程相结合,孩子们在校园里就能亲身感受所学的课本知识,让课本知识不再抽象和乏味。
这样的校园不仅成了书香校园,还成了花香校园。同时再利用二十四节气进行课程统整,种上各种时令的蔬菜,校园又秒变菜园。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件需要用心做规划设计的事,没办法快速完成。它需要设立一个具体的目标,不仅要考虑到与学科知识的融合,还要结合校园的特色和孩子的兴趣。并充分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把校园打扮得像家一样,让学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找到主人公的责任感和存在感。
木杉小学以儿童成长为中心,把自主权和选择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去思考,去创造。相信孩子,相信“相信”的力量,抓住有限的资源,用师生创意代替工厂成品,用心做教育,一点一滴,将校园布置成了现今的如诗美地。在这么美的校园里,徐校长说一年四季几乎所有时间,她都待在学校,她爱孩子们和这个校园。
云南省楚雄市东瓜镇兴隆村分众美丽小学是由地方政府联合分众传媒以及“美丽中国”的支教老师们三方合力创办的。
邱敉佳老师认为,校园文化建设要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来展开,明确了这三点,也就有了方向。
校园文化的建设不单单是为了美,更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给学生们正确的行为引导、知识的渗透、培养审美、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校里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成长服务,校园文化(环境)与其说是“文化墙”,不如说是一种以育人为目的的教育环境创设。
分众美小的教育环境创设,是所有老师来共同承担的,谁看到了环境能够为教育提供的价值,想通过创造相关环境去实现特定的教育目的,谁就可以申请使用权,带领学生们完成并负责维护。
分众美小各个场所
都由不同的词牌名命名
一起来猜猜
他们分别代表什么吧!
树干上、楼梯间、教室前,美小处处是老师们实现教育目的的好场所,行为引导、知识渗透、审美、良好的关系……实现了让每面墙壁说话,让每寸土地传情。
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需要倾倒,那么情绪垃圾呢?在通往垃圾桶的墙上,师生们可以看到这么一面“指南”,引导孩子们减轻烦恼的同时学习英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 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潜在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不应该是为了完成一项行政任务,绝不是花钱买一些展板,粘贴几副画作,让每一面墙都有内容就算完成的。好的校园文化,需要投入时间和心思,让孩子能一起参与进来,让校园环境回应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发展。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 京ICP备13027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