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5 06:30
来源: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
经过两年的时光流转,“村野梦想家”回来了。
随着教育部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的发布,不少乡村学校通过在学校开设农耕劳动教育课程开启了实践,一时间大有洛阳纸贵之势。但不少乡村学校只是单纯的找到一片土地,让孩子们种植作物。农耕与教育如何结合?乡村学校又将如何引导孩子们理解食物的来源,理解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带着这些疑问,2023年7月底,6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校长、教师,与“一校一梦想”一起走进北京乡村与“分享收获”农场。在生机勃勃的农场中,通过认真地聆听与实践,一边把握住劳动教育的灵魂,一边传递对生态农耕的向往。
“农耕教育的目标绝不是 让孩子比谁种的胡萝卜大”
开营仪式上,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的理事长周健老师为“村野梦想家”们讲解了为什么我们来到“分享收获”一个有机农场为乡村教师们做农耕教育培训。
目标是让“村野梦想家”们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理解生命轮回,参与到作物生命的成长的每一个过程中,如何互为依衬,互为依靠。
让孩子重新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和环境的关系。通过教育让孩子变成新农人,变成一个现代的人。
我的农耕教育课要怎么设计?
在理论学习的课堂上,“分享收获”农场的老师们给“村野梦想家”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角。通过食农教育课,让每个孩子从观察种子,了解不同营养的土壤入手,重新认识农作物与脚下的土地。
再通过班级共创的形式,让参与的孩子确定自己小组负责的菜园的样式与种植计划。同时为了保障整体的生态环境,如何与邻近小组沟通。分别种植不同的作物,找到如玉米与大豆这样的农作物“好朋友”,保持环境的多样性,成为重点问题。
在种植过程中,每个孩子分别进行劳动体验,打理菜园,学到更多农业知识。最终,对于菜园产出的农产品,学习如何合理地进行饮食搭配,杜绝浪费。让“丑菜”发挥最大的用处。
农耕教育不光有理论,更需实践
在几天的时间,“分享收获”农场的老师们带着“村野梦想家”们在农场学习如何制作有机堆肥,制作叶片肥专用酵素。有参与的乡村教师说这是小时候天天干着活,小时候的记忆被唤醒。
在过程中,每一位“村野梦想家”亲自动手,学习制作了占地不大,却能解决有些学校没有农耕场地开展课程的种植菜箱。菜箱是由约1米高的木棍进行捆绑制作,并在内部铺垫上防水布即可完成。可以根据材料与需求,制作成不同的形状。
这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能让孩子们种植多种作物,同时让他们有机会亲自体验并理解生命的成长和自然循环。
后记
经过一周的学习,“村野梦想家”们的最后一个任务便是根据所学与同小组的伙伴完成一节食农课程的设计。
有的老师选择了利用食农故事绘本进行表演,在未来的课程中,可以利用绘本表演的形式,增加孩子们对于食农课程的喜爱程度。有的老师利用学会的视频拍摄、剪辑方法,拍摄了老师们体验种菜过程的记录视频。
还有的老师自己设计情节,制作了农场农产品销售的视频,未来自己学校的农场收获时,可以带着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提前适应社会生活。
通过农耕劳动教育的学习,让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不再死板,无趣,局限在动手劳动的层面。将更多自然知识、学科知识融入到课程中,将农耕教育课程变为了一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方式。
这是一种根植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对土地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这种敬畏和尊重注定要从实践中去体验,去理解,去感悟。
我们期待这样的教育能够引领乡村学校的孩子们,去更好地理解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去更自然地享受劳动带来的乐趣和收获,让他们成为能够独立而全面地理解世界,同时又深深热爱生活的人。
教育的魂魄在于引导,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而农耕教育无疑是最天然、最贴近生活的引导方式之一,带领乡村学校利用城市学校不具备的优势,开展教育实践。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 京ICP备13027305号-1